道教概述

道教文化的作用

时间:2014-6-10 10:37:21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查看:240  评论:15
内容摘要: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
简介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和谐理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要义之一。即构建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民主法治型和谐社会。而道教经典《道德经》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这就是说,“道”是无为的,无为即是一种有为。
   倘若君王能够持守这“无为而无不为”之道,万物就会归向于他。依古推今,在当前全面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中,我们完全有必要时刻铭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对社会上一些人因私欲膨胀而做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等不和谐行为时,更好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法规,进而真正实现民主法治,从而“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而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我们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大国,要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要常去翻动它,否则就会将小鱼煎得支离破碎) ,保持大政方针的相对稳定性,避免人民因政策的变来变去而难以适应,感到烦闷,对执政者失去信心。纵观和谐社会理念的演进过程,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前提的联合体,到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要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之间矛盾的原则和方法,再到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后提出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的统筹兼顾和安定团结的思想,显然,“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党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拓民主法治建设新局面,进而达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和谐社会新景象。
 
价值取向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就是说,和谐社会的构建应给全体社会成员以平等的发展平台,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诚信至上、道德为善、法制在心、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氛围。
   在“和谐之风”遍神州的今天,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思想显然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见素抱朴”中的“素”“朴”指人之善良、纯朴的自然本性。“少私寡欲”中的“寡欲”指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并有较强的自我控“欲”能力。因此,一个“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就是一个能“持守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心、抑制欲望”,回归到最初纯真本性的人。一个人人都能“见素抱朴”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事实上,水有源,树有根,我们今天之所以追求和谐,是因为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些许不和谐现象。譬如,教育方面,教育资源的地区间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导致受教育者享有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经济方面,一些人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眼前利益而在市场竞争中采取摈弃信用、弄虚作假等不公平的恶性竞争行为;收入方面,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还存在地区间、行业间等非合理性的差异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收入非正义性不平等。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着秉承纯洁朴实的本质,诚实无欺,公平交往,不弄虚作假;意味着减少私欲杂念,坚守正义,不口是心非。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具有其独特的积极作用。
 
价值理念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换言之,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诚信至上、互帮互助、平等博爱、融洽相处的和谐生活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正是道教经典《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所要达到的景象。“上善若水”,即最上等的善是水。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子告诉我们“,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即水滋润着万物,扶持着万物的生长而不去争名夺利,因而,水不与万物相争,万物也不会与水相争,此乃水“和”之表现也。试想,我们在全力开拓和谐社会构建新局面时,如果人人都能学学“水”的涵养与和气,净化自己的心灵,那么“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必将处处是春天。放眼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上选择的努力方向呈现多元化的同时,许多人的思想觉悟、个人涵养并没有同步跟进,从而导致与“诚信友爱”相左的行为屡见不鲜。单以相对单纯的求知圣殿——大学中的生活而言,不少同学常常将如同手足的同窗友情于不经易间断送在彼此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纠纷上,更有误走极端步马加爵后尘者。
   其实,只要双方当事人能够坦诚布公,用心沟通,用爱交流,所谓的误解或隔阂都是不难消除的。毛泽东同志曾寄厚望于青年大学生,把他们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认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因此,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校园和谐建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不但影响着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更影响着明天和谐社会的构建高度。“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唯有淡薄名利之欲,“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陶冶自己的情操,冶养博爱的胸怀“, 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才会更好地惠泽人民,造福后代。
 
思想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之一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因此,建设充满活力型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充满活力,就是要开创一种优秀的工作局面,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绩得到肯定”。而道教经典《度人经》中“仙道贵生”“仙道贵度”所体现的利人利己、利世利国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对于建设充满活力型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道教本身就是“以重视个体生命(贵己重生) 的价值观为本,探讨如何使个人精神快乐和生命永恒的问题”。
   它不但高扬“出世”的精神,要求道教徒们“度己”,而且也以“入世”的情怀要求道教徒们“度人”。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就是要养我德行、扬我薄力、济世利人,促进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和任劳任怨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搭建激发全社会创造精神的和谐平台。无须讳言,当前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人们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诸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比如,农民工权益保障、煤矿工作业安全、弱势群体救助、城镇改建与居民安置以及反腐倡廉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不能尽快尽好地形成全社会成员认可的共同价值观,从而迸发出人们主动的创新热忱,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而道教主张“既入大道, 身为得道, 虽为得道, 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即不论自己的修行有多高,如果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那么也不能算得“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自己全力去“为化众生”,那么充满活力型的和谐社会定会生机勃勃地映入我们的眼帘。
 
行为理念
    中共把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即要建设一个“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安定有序型和谐社会。这不仅适应了我国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健康的身体状态和更丰盈的精神生活就会很自然地成为更多人的共同追求。而道教“性命双修”思想无疑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大有裨益。在道教内丹学中“, 性”指心性、理性,又谓之“真性”“真心”“真神”等;“命”指生命、形体, 又谓之“元精”“元气”等。
   主张“性命双修”的道教内丹学,是迥异于中国儒学、佛教及西方传统的养生学而为道教养生学所独有的。中国儒学、佛教的养生学只重视心性的修养而忽略炼精气的命修,西方传统的养生学只重视身体的健康长寿而忽略炼心神的修持;而道教内丹术则践行“性命双修”,既主张通过身体锻炼升华人的生理功能,又主张通过心性修养净化人的心灵,并认为两者不可分离,二合为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道教这种“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对于我们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大有借鉴价值。
   放眼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尽管社会组织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亟待健全之处,社会管理上也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这让许多人产生了紧张焦虑、心浮气躁等亚健康心态,心理病人亦在不断增加,这一切无疑是我们构建安定有序型和谐社会的隐性杀手。如果我们能适当借鉴道教“性命双修”的炼养方法,去主动疏导紧张焦虑的情绪,去积极平顺浮躁的心态,那么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居乐业的居民生活必将指日可待。
 
行为原则
    作为一个综合有序的体系,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构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型和谐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而道教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强调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种自然人格” 。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即“道”是万物的本源与规律,研究“道”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面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为了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性,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因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矣;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自然之道不可违, 因而制之”。即我们要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遵守生态规则,按自然规律办事。目前,我国的环保形势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双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增多以及国民环保意识淡薄等现象无不在昭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是和谐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
   当前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有增无减,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高瞻远瞩地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追求,那些只顾眼前利益逆“道”而行的短视政策势必危害人类自身。因此“, 反者道之动” ,我们应该通过民主法制的推进和完善,遵循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重视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标签:中国社会 道教文化 社会主义 社会服务 无为 
相关评论
评论者:      
企业风水|易经之家|起名改名|风水改运|周易预测 - 北京中建堪舆环境研究院(www.zghjfs.com) © 201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南里2号(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三层、四层 电话:010-51662803 15810916953 QQ:623521904 京ICP备16035412-1号